美国移民教育:提起美国教育,我们常常想到这些词汇:开放、自由、随性、没有任何约束……但是,当我真正触摸到美国教育,却真实地感受到其无处不在的“隐性”规则。
镜头一:
我们参观的每一所幼儿园,无论是3岁还是4—5岁的幼儿,在区域活动时,虽然没有教师的辅助,但他们都能有序地自主选择材料进行活动。活动其间,虽然也有幼儿为选择同一件喜欢的材料而争执的现象,但教师很少干预,以幼儿自行解决为主;幼儿在协商解决的过程中声音并不大,不会影响其他孩子的活动。
镜头二:
我留心观察了一个4岁女孩在活动区域绘画的状态:幼儿选择了不同粗细的画笔,然后在画板上绘画。随着不同颜料的更替,画板上出现了一幅很抽象的画。尽管旁边驻足了许多来自中国幼儿园的园长,但幼儿只是在开始作画时抬头看了一下,然后便始终低头专注地作画。每画完一种颜色,幼儿就将笔在小水桶中“涮”一下,再放回到笔袋中,地面始终保持干净。绘画完成后,幼儿的笔也全部收好了,接着到旁边的建构区域进行活动。
整个活动持续了10分钟,幼儿一直很专注,独立并且有序地使用着各种画笔及颜料,这种自然的状态恰恰体现出教师日常对幼儿良好规则意识的培养。这所幼儿园的走廊上、教室内,随处可见通俗易懂的图示规则要求,没有过多的说教,却让人备感亲切。
教育家叶先生曾说过:“教育是什么?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,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。”而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建立在良好的规则意识与执行规则的能力上。《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》中明确指出:要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,帮助幼儿理解行为规则的必要性,学习遵守规则;对幼儿进行规则意识的培养,帮助他们形成规则意识,也是培养健全人格、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的必要环节。
在美国学习的几天时间里,我真切地感到美国教育的真实、随性以及社会性教育的透射力。大到以规则意识培养而闻名的西点军校,小到生活的每一个细节。这些规则意识及习惯的形成不是靠说教,而是在自然的社会环境中,从幼儿能接触的生活、活动情境中,从人与人交往的合作体验中形成。他们注重保持学校教育与社会行为的一致性,在逐渐理解的基础上不断加深印象,达到认同,逐渐把“隐性”的规则意识渗透为外显的规则行为。这种力量比单一的说教更有效、更能影响一个人的一生。